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时尚之夜集结粤港澳三地22个非遗服装品牌,彰显岭南文化特色。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摄
8月2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活动在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启动,粤港澳三地约120个非遗品牌及相关企业参与。活动以“一秀一展一会”为载体,全方位呈现大湾区非遗品牌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探索成果,生动展现非遗与旅游、科技、时尚等领域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鲜活实践。
当天,广东省多场重大非遗品牌活动同场推介。其中,2026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将在茂名举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还联合新浪微博发布“广东非遗传薪者计划”,以“个人账号孵化+市场通路拓展”模式,打造广东非遗展示与交流新平台。
汇聚湾区资源助力“两创”
本次活动广泛聚合广东省21个地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粤港澳三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关保护单位及企业等多方力量,聚焦非遗助力人文湾区建设、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三大方向,集中发布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与可推广性的非遗保护实践创新案例,并在活动现场举行颁奖仪式。
随着粤港澳三地协同的深入,大湾区非遗传承的协作交流体系初现端倪,涌现出不少大湾区合作的优秀案例。粤剧课本剧《木兰诗》自2023年启动以来,荣膺第二届粤港澳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最高奖“金花十佳第一名”等多项殊荣。
由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粤剧院)发起的“佛山少儿粤剧艺术节”,是全省少儿粤剧推广领域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经过连续7届的实践,艺术节已吸引来自大湾区的300余所学校及机构加盟、数万名师生参与,累计收到超过1200件作品。
“世遗+非遗”可以碰撞出哪些新火花?活动现场,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青年部理事长郭柏妤分享了“守护”故事,他们建成了澳门首家哪吒文化馆,运用全息投屏、AI技术还原哪吒诞的盛景,让高科技成为唤醒街坊记忆的温暖载体。
“广东的产业基础、香港的国际营销、澳门的节庆活化,大湾区可谓各具优势。”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文化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徐燕琳表示,通过跨境合作、产业联动和技术共享,粤港澳三地走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她期待,未来三地可通过构建非遗项目与传承人互认机制,设立“湾区非遗创投基金”,成立“非遗跨境数字平台”,整合资源为非遗“两创”添砖加瓦。
非遗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大湾区非遗展现出雄厚的“造血”能力,为“县域强、镇域兴、乡村美”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内生动能。
随着“广清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从2022年开始,狮舞(广东醒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龚桂冬,彩扎(广州狮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金明团队,与清远连山太保镇政府合作,在当地建立狮舞文化产业项目。
连山太保镇莲塘村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赵伟斌介绍,团队深挖并整合当地狮头扎作的原材料毛竹等资源,以“农户种植—合作社收购—车间加工”模式串联产业链,并通过举办狮王争霸赛、龙狮文化节等活动引流,打通产销渠道。项目至今已累计生产销售产品价值达1500万元,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助农增收约19.6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5万元。
文旅融合的深入也让各地非遗“旧貌换新颜”,成为一张张闪亮的“文旅新名片”。依托“龙舟+龙狮”打造的“南海龙超”、频频“破圈出海”的普宁英歌等品牌项目,都在本次入选之列。
在国潮风靡的当下,不少“老字号”同样勃发“新枝”。中华老字号广州酒家联合广州博物馆研发首款城市手信文创食品礼盒“穿粤记——发现广州宝藏”,并推出剧本杀、研学巴士、真人棋盘等衍生产品,深受市民欢迎。
品牌共“秀”岭南新国潮
活动当晚,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时尚之夜亮相白鹅潭。活动集结粤港澳三地22个非遗服装品牌,集中展示一批创新设计制作的非遗服装服饰作品,深度运用广绣、潮绣、抽纱、瑶族刺绣、香云纱染整技艺等非遗项目,彰显开放包容、多元共生、与时俱进的岭南文化特色。
其中,非遗服装秀以“传承”为轴线,串联“祖辈的坚守·父辈的突破·新生代的超越”三幕篇章,通过讲述三代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故事。粤剧、岭南古琴、广东醒狮、陆丰皮影戏等非遗项目与现代秀场有机融合,呈现一场沉浸式“非遗盛宴”。客家山歌与AI电子混音联袂登台,更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创意展在广东省非遗馆同场开展。展览以“非遗万象生机”为主题,通过87个非遗品牌、约100项非遗项目、200多件非遗展品,以“金、木、水、火、土”五大篇章凸显广东非遗魅力。此外,展览还开设古琴斫制技艺、传统香制作技艺、广州泥塑、佛山木版年画等体验课程,引导观众在手作中真切感受非遗的独特乐趣与文化温度。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